不做行業的追隨者,而要做行業的領導者。
雖然這個事情是挑戰,但是你首先要敢想,想都不敢想怎么做呢?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
4年前成為上汽集團的掌門人,陳虹面對媒體如是說。如今,四年過去了,從業績上看,上汽集團不僅保持了國內領先,并已經走進全世界汽車工業的主流。
在剛剛發布的500強成績單中:
上汽集團以1288.19億美元的營業總收入第14次入選世界財富500強名單,今年的成績相比2017年提升了5名,排行36位,再次刷新成績后在全球汽車行業中排名第七,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名列第一。
不過,在愉觀車市看來,業績并非主要的成就,上汽集團最引以為豪的,是陳虹提出的創新理念,已經深入到上汽集團的方方面面。在各個業務板塊,都在不遺余力尋求突破和決心。
這需要能力,更需要勇氣。
人工實驗室、C2B造車已成領頭羊
6月29日,中國汽車行業首個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汽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其實,這僅是上汽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首次亮相,上汽人工智能實驗室已默默建立了近七十人的隊伍,匯集來自北大、清華、交大、復旦、BAT等各個高校和行業的人才,同時,這兩年來,被新造車勢力口中的“創新與顛覆”所頻頻洗腦,讓很多人都忽略了傳統車企在這一輪汽車產業升級變革中覺醒和突圍的決心。
其實,傳統車企在汽車產業創新路上所投入的精力和財力完全不亞于新造車勢力,最重要的是,傳統車企的這些投入已經取得了可見的成果。
比如,在智能網聯方面,上汽榮威憑借“你好,斑馬”全面走紅互聯網汽車圈,如今,上汽互聯網汽車整體銷量已超過70萬輛;在汽車共享化方面,上汽集團旗下的環球車享作為最早的分時租賃提供商,現階段業務布局已拓展至國內63座城市,上牌運營車輛達到2.8萬輛。
再比如,上汽旗下的上汽大通在汽車行業首創了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制模式,今年上半年,上汽大通C2B模式下的首款車型D90累計銷量達到3917輛。
事實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C2B汽車定制的概念提出、實施到如今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上汽大通為整個汽車行業探索大規模定制化模式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范本,推動了傳統汽車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
但最近,上汽大通的C2B模式卻遭受到了部分媒體的非議。認為,當我們給予新造車勢力以寬容,以及為它們所想出的創新點子而喝彩時,對于傳統車企勇于突破固話思維所做出的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更應該給他們更多掌聲。
為何要給傳統車企鼓掌?
C2B(Consumer to Business),就是個性化定制。這一模式在家具、電器、服裝等行業早已經不是新鮮玩意兒,但在汽車領域卻仍屬于一個新的風口。
之所以稱為風口,是因為傳統的B2C模式由市場預測來搭配固定的配置,但隨著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廠商與消費者關系面臨重塑,特別是當90后、00后消費者群體的崛起,個性化的需求更加旺盛,這部分新興消費群體認為汽車不再只是一輛交通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的車都要能夠體現個性、表達自我。
C2B模式能做的就是讓消費者在產品被制造出來之前就參與其中,由用戶來定義這個產品應該是怎樣的。
其實,此前不少車企都窺探到了C2B模式將成為行業風口這一趨勢,其中很多廠家也做過嘗試。比如哈弗H6也探索了個性化定制,其12款車型覆蓋了4種配置級別、2種發動機、2種造型風格。
比如,奔馳的C級和E級,不僅提供了大標和立標兩種截然不同的前臉風格,而且將AMG風格的運動套件作為所有大標車型的標準配置,將接近S級豪華質感的轎車風格套件作為所有立標車型的標準配置,就這一招的個性化,就打敗了只有少數高配用戶才能得到M風格套件的寶馬3系。
但是,傳統車企在C2B模式上的探索也就止步于此。為什么沒有人敢再進一步?因為完全的C2B難度太大。
汽車定制復雜程度要遠遠超出制造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因此要實現從設計到銷售的定制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C2B在執行層面會受到交易成本、柔性生產成本、個性需求支付能力以及消費者成熟度等因素影響,最終的落地情況仍然存有很大不確定性。
要做C2B,就必須重塑C端,這里面的問題,現實而清晰。
大量的零件如何合理的放置,有些零件可能只有一個用戶選擇了,但是這個零件的庫位如何解決?供應商到貨能否準時,以保證不停線?如何解決需求量小的零件的成本?又如何在工位上完全一車一配置的精細化生產?這些其實都是問題。
面向消費者的B端呢?最大的困難,其實就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沒有獨立進行個性化定制的能力,他們看不懂那長達數十頁的定制列表,也沒有興趣花時間去學習它。消費者看不懂定制列表,是因為中國的汽車文化才剛剛起步,實用和炫耀是人們購買汽車的主要動因,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去認真學習汽車上各種配置的含義。而在今天這樣互聯網信息嚴重過載的時代,多數消費者可能也不再有機會靜下心來去學習汽車上各種配置的含義。
就算這些關都闖過去了,定制汽車依然要面對購車成本增加和更長的等待時間以及售后服務等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汽大通逆流而上的精神堪稱行業中的一股清流,我們應該為其鼓掌。
上汽大通做的就是最難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2017年8月8日,上汽大通推出了國內首款C2B智能定制化全尺寸SUV D90,也是全球第一款用戶驅動業務、用戶參與決策的汽車產品。不同于此前上述所所車企所做的個性化定制,D90擁有超過萬種的配置組合。
D90在上市前收集到了100多萬份用戶信息,上億次的互動討論,近173萬條定價數據,10萬多條產品建議,4千人次的實車驗證,以及多達49大類、180多個選項的可定制內容……讓消費者從汽車定義、開發、驗證、選配、定價到最后的改進,全流程參與,自己決定愛車的外觀內飾、配置和價格。
為何上汽大通有能力做?
C2B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這么難,為何上汽大通有能力做出成績來?
從上汽大通自身業務來說,在涉獵乘用車領域之前,大通的業務主要聚焦于商用車、房車等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V80平臺的個性化制造的訂單達到了40%,并且,對于房車客戶的要求更是100%的個性化。由此,大通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小批量多品種業務模式和柔性化、個性化制造體系能力,為快速適應C2B的業務模式切換奠定了一定基礎。
從戰略層面來說,面對著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定制化的變革大潮,在上汽集團新四化戰略的指引下,上汽大通正在轉型為數字化C2B業務的整車制造商,也相當于是上汽集團推進C2B業務的一塊試驗田。因此,在人才、資金、研發、供應鏈等各方面,上汽集團都會給予上汽大通強有力的支持。
上汽集團作為國內車企的龍頭老大,擁有的優勢資源不言而喻。近年來,上汽集團已經將數字化轉型視為集團的戰略重點,為此,上汽在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而這些創新技術正是上汽大通做C2B業務最重要的基石。比如,上汽大通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制模式的核心——“蜘蛛智選”智能選配器背后的重要技術支撐就是大數據。
今年上半年,“蜘蛛智選”智能選配器連續兩次迭代,讓用戶只需3分鐘就能定制出專屬的DreamCar。據悉,接下來,C2B業務將會陸續應用到大通以及上汽集團旗下的其他產品上。
C2B價值何在?
C2B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打造了用戶和企業之間真正在線互聯、有溫度的關系。
從汽車行業來講,首創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制模式的上汽大通拉開了汽車大規模定制的序幕,為其他車企探索C2B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標桿,助推汽車行業轉型升級,通過“用戶自主”,推動中國汽車品牌擺脫純堆砌配置,走正向研發的正確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向上范本。
當然,對于大通自身來說,通過C2B模式,采集用戶需求,形成大數據,從而加速品質提升、產品迭代。與此同時,通過產品所積累起來的口碑傳播,也將大大提升上汽大通的品牌價值。
最重要的是,在不斷探索、改變、突破的過程中,上汽大通也由一家傳統車企轉變成為了互聯網新造車勢力中的一員。
不同的是,上汽大通兼備了傳統車企的強有力體系能力與新創車企的創新思維。
合資股比放開一聲驚雷,有人恐慌,有人卻淡定。為什么?因為有人一直在尋求創新和突破,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有人卻只是安于做合資企業的代工廠。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改變,股比放開帶來的市場格局重塑、新勢力造車的攪局、傳統車企的創新轉型,而愉觀車市認為,最終獲勝者,必定是"創新者"而非“追隨者”。
2017年4月,上汽提出“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產業新四化發展策略,并圍繞這四大方向做了相應部署。
據公開信息顯示,在智慧出行方面,上汽集團旗下的環球車享的業務已進入全國62座城市,上牌運營車輛達到2.7萬輛,注冊會員超過250萬人。而鈦媒體獲悉,上汽集團的網約車業務也將于今年9月推出,且在今年第四季度率先在上海展開試運營。
而上汽旗下的安吉汽車租賃已布局全國38個城市,擁有120個門店,車隊規模1萬輛,個人會員近200萬。
在智能制造方面,上汽集團也在去年通過大通公司推出大規模定制開發的SUV車型大通D90,運用互聯網平臺,與250多萬名“粉絲”實現直聯與交互,讓用戶深度參與產品的定義、開發、定價、選配等6大環節,滿足個性化汽車消費需求。
同時,據介紹,上汽集團還在推進零部件企業的工業互聯網項目,今年底將先期形成3個樣板工廠,以實現全供應鏈透明,運營效率提升,快速響應客戶個性化需求,及時生產與交付。
而在炙手可熱的智能駕駛方面,上汽集團已完成兩代智能駕駛整車平臺開發,以及集成5G通訊技術的車聯網平臺,開展了封閉試驗場、高速公路、特定園區及城區、地面及地下停車場等應用場景下的智能駕駛技術研究,整車測試累計里程超過6萬公里。
搭載斑馬智能行車系統的上汽互聯網汽車,銷量已經突破60萬輛,每日產生海量用戶行車和行為數據,為上汽智能駕駛技術研究提供了大數據支撐。
而今年9月份,搭載“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車功能的榮威MARVEL X也將正式上市,成為中國首款真正實現“特定場景無人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量產車型。其他如高速車隊自動駕駛、城區自動駕駛等技術也將在明、后年投入商業化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