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如果你想了解人工智能會帶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那么雄安就是一個窗口,雄安新區中國的千年大計,他的規劃和建設幾乎從零開始,5g時代、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正與各種高科技一道,打造一座未來智慧之城。
現在雄安新區在未來的aI應用方面最重要的一條,是對 「多維化的復雜場景的人工智能的應用」,而不是一個單獨場景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城市應用方面,其實場景為王,誰有好的場景,誰就可能產生好的算法,有好的算法就會迭代硬件的更新」,所以雄安新區給了一個人類在智慧管理城市方面的非常好的場景。
漫步雄安,各種各樣的 「智能機器人」在園區穿梭,他們承擔著安保、執勤、清潔、衛生、外賣、送貨等各種工作。更讓人詫異的是,街道上幾乎沒有紅綠燈、沒有井蓋,甚至沒有電線。
在整個智能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如果智能管理足夠高的話,可以大減少執法人員在事后再出現問題以后去救濟處理,而可以把它防范在未來之中,所以我相信雄安新區將來政府一定是個小政府。在雄安的建設中,每一根鋼梁、每一棵樹木都會為以數字的形式標注。
也就是說關于 「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以0和1的方式被存儲和理解的」,而人工智能正是它的底色。城市大腦將會擔負起復雜而細致的工作。從道路交通、到水電網絡、從市政服務到商業休閑人工智能將會滲透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在這座未來之城,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
生活到生產
其實未來不僅在雄安,也在你我身邊,稍微留意一下生活,你就會發現人工智能已經隨處可見,打開手機來自拍美化容顏, 「裝飾圖片」是人工智能;語言不通,幫助你 「翻譯」交流的是人工智能。而如果入住酒店前臺登記 「刷臉」用上了人工智能,還有可能會有聰明的機器人為你提供客房 「服務」,只要你愿意,人工智能還可以使 「居家生活」很炫酷。每天下班回家我們不再需要鑰匙, 「智能音箱」是當下最火熱的家居產品之一,如果你覺得它只是一個消遣娛樂的工具,那可就錯了。在未來智慧家庭中萬物互聯,而智能音箱就是大家的傳令音,人工智能猶如一位無形的管家,貼心、細致,未來我們就不用再羨慕鋼鐵俠,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超級管家。
人工智能在我們社會生活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的事物、新的改變每天都在發生。從 「農業生產到工業制造,從消費預測到城市管理」,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賦能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從他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那一塊。
人工智能的發展
1956年,人工智能這個名詞, 「誕生」在美國漢諾夫小鎮的達特茅斯學院,包括麥卡錫、明斯基、香農在內的科學家,在這里進行了兩個月的研討,主題就是用機器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60周年過去了,如今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已經超越了人類,而人們也從一開始的恐懼、反感到現在越來越主動的擁抱人工智能,甚至向他學習。你還記得 「2017年柯潔對阿爾法圍棋的人機大戰」嗎?當圍棋天才面對人工智能程序、遭遇三連殺,感受到挫敗的不只是柯潔一個人。AlphaGo就像是一位可以吸收對手功力的武林高手,每一張棋譜,每一次對弈都給他帶來極力的有效增長,強大到讓最聰明的人類感到寒冷。
對他來說,只有一條就是獲勝,其他的東西對他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今天棋盤上的人機大戰不再是新聞,甚至可以說人類已經承認自己無法和人工智能做棋力的比拼。不過虛心學習恰恰是人類智慧的優點之一,如今像人工智能學習棋術,是柯潔和隊友們日常訓練的一種手段。
預測
其實今天與人工智能協同工作的不只有世界冠軍柯潔,陶曉文是一名色彩設計師,不走前她臨時被指派一項任務,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一份提案,預測未來兩年的色彩流行趨勢。一個星期之內要把所有大秀總結出來,來不及的,面對數10萬張色彩斑斕的時裝圖片,曹佳文和同事們需要將每件衣服上的色彩一一分辨,而后歸類,計算出不同色彩出現的頻率和比重,進而進行 「分析預測」。
人工智能系統在7個小時內閱讀分析了曹曉文提供的數10萬張照片,這原本是一個26人的團隊,花費至少10天才能完成的任務。基于人工智能給出的數據,結合自己的設計經驗,曹家文圓滿結束工作,預測出黃綠色,將會在未來兩年中成為春夏服飾的主流色彩。
感知和生成
人工智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工作。而 「在藝術家手中人工智能擴展了人類的想象空間」,貝多芬,如果那個時候有了AI的話,我覺得他可以寫90個交響曲,而不只是9個,我覺得其實我們人類的想象空間還是非常有限的。孔祥東,著名鋼琴家,他也是一位科技發燒友,自從接觸到了人工智能,他更加癡迷于科技與音樂的結合。電影音樂軟件,被孔祥東用來開闊和整理自己的創作思路,他時常隨意的哼唱一段,或是彈上一段曲子,然后用人工智能音樂軟件配合進行更豐富的創作。
你會覺得這樣的軟件對你有什么幫助?當我們沒有音樂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想象力很有限,所以有了這些工具以后,我們可以像探地雷一樣的去探一些未知的地方,然后讓我們產生驚喜。
孔祥東把人工智能當做助手,而在日本有一位叫做豬子壽之的藝術家,所用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建造了一個藝術世界。藝術的光影和色彩不再是瞬間的凝固,而是一段段流動的時光。豬子壽之希望觀眾不僅僅用眼睛去感受藝術之美,而是用身體和行動體會他的創作表達。人工智能的 「感知和判斷」能力,讓豬子壽之的作品聰明靈動,觀眾甚至可以和這些美麗的色彩、神奇的光影游戲互動,參與到藝術家的創作中。
通過人工智能藝術可以突破物質的局限,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更大的自由。在未來世界,人工智能將會無處不在。根據《全球產業展望》預測,到了2025年用的個人智能終端將達到400億個,甚至更多。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擁有5個以上的智能終端,從我們使用的冰箱、空調到我們飼養的牛羊,甚至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將成為數字網絡的一部分。
出行、醫療、就業、教育
后邊我會從出行、教育、醫療、就業等多方面一起探尋和思考,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沒有方向盤的 「自動駕駛」汽車來了,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帶給我們全新的出行體驗。,而這意味著我們先以熟悉的道路和交通規則也將發生改變。我認為人類的真正進入無人駕駛的時候,紅綠燈是取消的。
走進醫院接待我們的可能會是一位 「人工智能醫生」,智能技術正在逐漸應用于醫院的各個部門,提升醫療水平,甚至延長人類的壽命,醫院流程的智能化,讓患者能夠享受到更加輕松便捷的醫療的服務,讓醫療設備更加智能化。這個可以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不過人工智能醫生想要獨自坐堂問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替代人類的部分工作似乎已是大勢所趨對于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掉的,崗位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所以它是有一種具有 「流水線特征」(重復性)的這種工作,或者它可以是被編程的。
那么人類該去何處謀求新的崗位?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參與到AI的發展里面?有更多人更有尊嚴的、更有創業的工作?我覺得是社會也是企業的一個大的責任。
授業解惑的 「人工智能教師」已經出現,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懂得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我覺得會引起我們教育的深刻的變化,人工智能強勢來襲,教育要如何面向未來?教育的道實際上是從一個民族來說,你應該首先要決定的是我們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孩子。
語音、視覺、推薦
你好,我是楊瀾,我今天到成都了,怎么樣?晚上一起去吃火鍋啊。怎么樣?聽起來跟我的聲音特別像,其實這是 「人工智能合成的聲音」。現在只需要學習幾百句的聲音素材,人工智能就足以以假亂真了,這讓我非常的擔心,如果這樣的技術被居心叵測的人拿去利用,后果不堪設想。人工智能在為我們帶來空前便利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棘手問題。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體驗前所未有,而它可能引發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2019年8月,一個 「人工智能換臉」軟件在一夜之間刷屏了,各大社交媒體,用戶只需在軟件里拍攝或上傳一張照片,就能將影片中明星的臉融合替換成自己的臉。此事引發了一場網友關于人工智能技術觸及隱私和安全問題的大討論。
事實上,在這之前,“劍橋 「分析」事件”就曾經引發過人們關于人工智能和數據安全的爭議。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政治咨詢公司,利用人工智能軟件分析了數千萬美國Facebook用戶的性格、喜好和政治傾向,并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的散布政治消息,從而影響公眾的投票決定。
人工智能面臨的問題
你怎么看待現在全球對于個人 信息的安全隱私,而不被過度的使用或者是操縱這樣的一種擔心?
其實到今天這個時代,的確我們也越來越享受AI技術帶來的這種所謂的個性化、更智能的信息獲取的方便跟好處,但同時的確也帶來了很多我們個人的這種所謂的信息內容的隱私,還有內容的安全的這樣一些顧慮,今天這個問題是的確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但它也不是一個單一,就只靠技術就能解決。
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大家一起,從產品的設計,法規,比如說一旦出這些事情,我們怎么樣來有效的懲罰。2018年5月在劍橋分析事件被媒體曝光,兩個月后,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在歐盟開始執行,該條例被譽為史上最嚴的個人數據保護法案。他從法律上明確了 「個人對數據資產的所有權」規定,要保障數據主體的知情權、更正權、被遺忘權、攜帶權和拒絕權。
不過在明確的所有權之后,我們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思考和解決,比如由數據產生的經濟效益該如何分配?如何去監督管理對數據資產的使用?在數據資產的最大化利用和合理保護之間,將如何尋求平衡點?
智能時代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們對數據的出讓,而如今數權的概念已經被明確定義,人權、物權、數權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生活中的三項基本權利了。如果說60年前我們啟動研究的初衷是為了模仿人,我們到現在在落地的過程中,AI的核心是如何服務于人,如何以人為本。
偏見是人工智能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包括數據的偏見和算法的偏見,人工智能程序所采用的大型數據集不可避免的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包括人們的膚色、性別、性格、愛好等等。如果在信息的采集和計算過程中產生了偏差,結果就有可能帶來歧視和誤導。
在 2015 年的一項研究中顯示,使用 Google 搜索「CEO」的圖片,其中只有 11% 的人是女性。我知道男性 CEO 的確比女性 CEO 比例要多很多,但實際上美國有 27% 的 CEO 是女性。
另一大巨頭亞馬遜也曾遇到過 AI 歧視的問題。2014 年的時候亞馬遜在愛丁堡成立了一個工程團隊以尋求一種自動化的招聘方式。他們創建了 500 種計算機模型,通過對過去的入職員工簡歷進行搜索,然后得出大約 50000 個關鍵詞。「當時他們在這個算法上寄予了很大期望,喂給它 100 份簡歷,然后它會自動吐出前五名,OK,我們就雇傭這些人。」
然而一年后,工程師們有一些不安的發現——它不喜歡女性。顯然這是因為人工智能所獲取過去十年的數據幾乎都是男性的,因此它得出了「男性更可靠」的觀點,并降低了簡歷里包含女性字樣簡歷的權重。性別偏見還不是這套算法唯一的問題,它還吐出了不合格的求職者。2017 年,亞馬遜放棄了該項目。
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遠不止改變我們的生活那么簡單,事實上他還在考驗著人類的 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
亞德諾曼是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副教授,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叫做道德機器的網站,專門進行倫理學上的電車難題的調查研究。不同的是他們將電車換成了自動駕駛汽車,在險情不可避免時,人類駕駛員一般只能做出本能的反應,后果隨機不可預料。而自動駕駛技術卻有能力在瞬間計算出事故的后果,并作出選擇。
那么人類應該如何構建自動駕駛的倫理價值觀呢?是把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作為指標,還是依據每個人的社會經濟身份,面對人工智能,經過理性計算之后的選擇或者拋棄,我們能夠接受嗎?
自2016年道德激情上線以來,已經有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萬人參與調查,絕大多數的調查者認為,道路上的行人多于車內乘客時,應該優先保護行人。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你會買這樣的汽車嗎?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不會。這些問卷直觀的反映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到底有多么復雜。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世界,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煩惱和困惑。2019年6月17日,中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在北京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明確的提出了和諧、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隱私、安全可控、共擔責任、開放協同、敏捷治理等8項原則。
人是觀念的動物,而我們的觀念之中具有共識的部分,也有差異的部分。我們人類的價值觀不僅復雜,而且呢,還有很多的灰色地帶。所以當我們越來越多的把決策權交給機器之前,的確應該好好想一想,我們究竟要把什么樣的價值觀輸入給機器。這是關于倫理的挑戰,與其說是針對人工智能的,不如說是針對我們人類自己的。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人工智能并不需要學習我們的價值觀,而是拓展人類的智慧,幫助我們去進行更深度的思考。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