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挑戰
逐鹿全球科技競賽 準備好了嗎
在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統治的世界里,“新大陸”和“孤島”的實力對比,將決定大國科技競爭的輸贏。
2015年9月,DeepMind已經和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合作,獲得過去5年患者數據的使用權,同時免費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提供大數據預測分析服務;谷歌和Facebook分別將深度學習平臺TensorFlow和Torchnet全面開源,在全球范圍內大幅推進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普及……
將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用于公共事務或者公眾服務,看起來跟科技創新主體的主營業務沒有直接關聯,但客觀上卻讓互聯網生態系統的范疇擴大,也讓科技創新企業獲得了源源不斷接入互聯網的寶貴數據,成就了全球互聯網科技創新的新格局——開源、開放、服務大眾。反觀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在對社會的技術分享與創新服務方面還可以更有格局。
今天的深度學習開源平臺就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類似美國當年作為互聯網奠基者的角色,免費鋪設的“信息高速公路”使得他們在今天的互聯網世界成為規則制定者和商業利益的最大獲益者。而在國內,無論是出于技術前瞻視野所限,還是各自為政、商業利益的成本考量,在開源系統的建構方面沒有實質投入,或者沒有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核心與出發點,存在比較高的系統風險。
數據封閉:擁有大數據的政府機構、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都存在將數據資源私有化,而不為公眾利益做分析利用的現象。這樣,即使有大數據也無法利用。
技術封閉:擁有最先進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與軍方、高校等技術創新體系彼此割裂,沒有形成將最新技術開源分享的機制與公共平臺,客觀上造成技術迭代慢。
生態僵化:最先進的技術應該與最權威的數據對接促成乘數效應,久而久之,谷歌等全球互聯網巨頭建構的下一代深度學習開源平臺就會形成幾塊“新大陸”,而中國的企業可能最終形成幾塊“孤島”。在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統治的世界里,新大陸和孤島的實力對比,將決定大國科技競爭的輸贏。
通俗地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互聯網科技創新,把行業分享和社會公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不僅體現了實力與格局,更是逐鹿未來全球科技競賽的關鍵投入,中國不能再次像互聯網原始創新時代那樣,輸在起跑線上。
(楊靜:新智元CEO,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社會計算與社會智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問機遇
能否借人工智能彎道超車
湯敏 左小蕾
把握機遇,瞄準國際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把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升級改造有機結合起來,給經濟發展新常態注入智能化的新動力。
推動技術創新應該成為一種國家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從歷史上看,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幾乎都是由個人與企業推動的,但在而后技術發展中,政府作用越來越大。人工智能是一項搶占未來競爭高地的基礎性技術,研究經費耗費巨大,超出個人甚至企業承受范圍,更需要國家戰略層面的資金支持和參與。政府工作重點在于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中,抓緊制定政策,建造一批國家級、基礎性、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保障的人工智能研發基地和平臺。高校與科研機構則在推動基礎和應用研究上和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應鼓勵一部分高校開辦人工智能專業研究所與學院。
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我國大體上能夠與世界先進國家發展同步。但也應該看到,盡管我國在一些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與國際水平相差不遠,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同時,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還面臨著體制機制、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共享等方面的挑戰。
在我國新一輪改革發展關鍵時刻,人工智能技術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機會。作為制造業大國,近年來我國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對企業而言,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是其在新時代成長環境中抓住機遇的關鍵。我們應充分利用大量企業正在轉型升級的機會,強化企業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所建樹的大企業作用,緊盯人工智能研究最前沿發展,成為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骨干企業。同時,培育若干中小智能企業,支持他們面向市場需求來確定創新突破口。從資金、稅收、人才、知識產權、放開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營造有利于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鼓勵企業結合市場和國家需求,將人工智能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產品化、商業化,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調整。
同時,要把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再創新相結合。雖然人工智能領域中的很多最前沿應用技術掌握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高科技中小企業手中,但他們缺乏大規模低成本的制造能力與市場營銷能力。我國制造業和美國中小科技企業有著天然互補性。應支持我國風險投資加大對前沿中小公司的投資,再把這些產品引進國內生產,把我國一部分制造業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產品制造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作者單位:國務院參事室)
問內涵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類智慧?
問:人工智能和人類智慧是一回事嗎?
鐘義信:二者不是一回事。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是人類智慧之中最具創造性的能力,這種能力有賴于人類的目的、知識、直覺、想象、審美、靈感和頓悟這樣一些抽象的隱性能力,通常被稱為“隱性智慧能力”。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人類智慧之中最具操作性的能力,主要有賴于獲取信息、提煉知識、演繹智能策略和執行智能策略這樣一些顯性的操作能力,通常被稱為“顯性智慧能力”。
為了方便,人們把隱性智慧和顯性智慧的整體稱為“人類智慧”,把具有操作性特色的顯性智慧稱為“人類智能”。于是,可以把探索、理解和模擬“人類智能(顯性智慧能力)”的研究稱為“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有什么研究價值?
問:如果人工智能只能模擬人類的顯性智慧能力而不能模擬人類整體智慧的能力,這樣的人工智能有什么價值呢?
鐘義信:雖然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模擬人類的隱性智慧,因而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但是,模擬了人類顯性智慧能力的人工智能,可以在人類智慧(主要通過隱性智慧所具有的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駕馭和引領下,以它遠遠優于人類的工作速度、精度和耐力,協助人類解決各種問題,甚至在危險和極端環境代替人類完成各種任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人機共生”的工作方式,更確切地說是“人為主、機為輔的人機合作”工作方式。
“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問:我們經常會聽到“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鐘義信: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人工智能就是對“人類智能(顯性智慧能力)”的探索、理解、模擬和擴展。不過,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堅持把人工智能理解成為對“人類智慧(包括隱性智慧和顯性智慧兩者)”的探索、理解、模擬和擴展。有人把前者稱為“弱人工智能”,把后者稱為“強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否會毀滅人類?
問:物理學家霍金教授多次表示,如果人工智能擁有自我意志,能夠對自身設計進行自我改進,那么很快人類將無法與之抗衡。人工智能是否會毀滅人類?
鐘義信:在人工智能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強人工智能”的研究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取得實質性的成果。所以,人工智能專業領域的研究者通常不存在“人工智能威脅”的憂慮。然而在普通公眾中,由于對人工智能的真實涵義缺乏了解,很容易把它誤認為是對于“人類智慧”的研究。于是,一旦看到人工智能顯示出某些卓越(顯性智慧)能力,就會產生“人工智能全面超人”的推想,進而造成本不應當存在的恐慌。
(鐘義信: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據《科技導報》
問戰略
“十三五”規劃怎么說
1、“十三五”規劃的戰略新興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開展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排列首位的即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5G)、先進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成為新增長點”。規劃開展八大信息化重大工程,“互聯網+人工智能”位列其中。
2、三年計劃力推人工智能創新引領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央網信辦聯合發布《 “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方案提出了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著力點、九大重點工程和三年發展目標。
九大重點工程——
(一)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工程
(二)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工程
(三)智能家居示范工程
(四)智能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工程
(五)智能無人系統應用工程
(六)智能安防推廣工程
(七)智能終端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八)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工程
(九)智能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工程
問前沿
頂尖公司在做什么
國際:開源開放共享 吸引更多研究者
2015年11月,谷歌開發TensorFlow機器學習平臺,把復雜數據結構傳輸至人工智能神經網中進行分析和處理。全球各地開發者和愛好者都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平臺。
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基于Torch機器學習框架的能提升人工神經網絡運行性能的開源工具,并宣布開放針對神經網絡研究的服務器“Big Sur”。
IBM宣布開源了旗下機器學習平臺SystemML,用以支持描述性分析、分類、聚類、回歸、矩陣分解及生存分析等算法。
國內:個別領域國際領先 BAT巨頭加快布局
科大訊飛以語音技術為核心,通過語音技術開放平臺和語音應用切入人工智能產業,起步早,投入研發成本大,目前語音識別率突破95%,全球領先;視覺識別領域,湯曉鷗團隊成為全球首個在LFW中識別率達到99.15%的團隊。
百度2014年研發投入接近70億元,現已推出度秘等AI產品,并成立無人駕駛事業部,其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于2015年12月完成國內首次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
阿里巴巴以數據資源、開放云計算平臺服務為主,構建應用,開放中國首個人工智能計算平臺DTPAI,推出阿里客服機器人平臺。
騰訊基于海量社交數據、算法,拓展圖片識別、語義理解等虛擬服務,推出撰稿機器人Dreamwriter,開放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成立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
據艾瑞咨詢《2015年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研究報告》
問成都
業界大咖哪家牛
成都準星云學:打造教育行業的“阿爾法狗”
“阿爾法狗”會下圍棋,“準星”可以判卷和解題。據悉,由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成都準星云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準星智能評測及學習平臺”,核心技術集成多項前沿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機器學習、大數據技術、公有云技術等,該項目已列入國家863課題,目前已申報發明專利40多項。
對成都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三點建議
成都高新區現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22家,其中從事智能家居的企業有7家,機器人相關企業5家,無人機相關企業5家,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各2家,另有從事推薦引擎和協同過濾的企業1家。
應鼓勵企業開展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培養以科大訊飛為核心的智能語音處理企業集群,以四川漢科、四威、鴻富錦等為核心的專用機器人企業集群,引導關聯企業向人工智能轉型。
應抓住互聯網領頭企業多區域布局機遇,發揮中國聯通車聯網公司、樂視ecolink研究中心落戶成都的示范效應,積極引進百度、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等項目在成都設立研發基地,發揮成都汽車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優勢,加快智能汽車、車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應持續發展軟件開發、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基礎產業,推動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打造出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產品制造能力。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