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單元品質特性詳細介紹
???????????????????????????????????????????????
???????? 揚聲器單元決定了整個揚聲器的終極潛力,而且在整個HIFI系統的聲音表現中扮演主角。在現時技術條件下仍然制作不出完美的單元,那個目標尚在幾十年之后,因為它要求單元具有與空氣相同的密度,在所有頻率完全均勻地運動,沒有任何種類的失真。
我們面前是漫漫長路,但也應充滿信心。此時此刻在材料科學領域正在發生重大進展,過去十年內已經出現了很多成果。我確信將在兩三年后又會取得新的突破。
我們受益于計算機模擬力學行為研究的重大進步,以及航空、汽車和運動-休閑工業為采用輕質量的高性能材料替代昂貴而沉重的傳統材料所進行的大量研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KEVLAR、碳纖維復合材料和鋁振膜,不遠的未來還會擁有人造金剛石、超低密度硅玻璃、新型金屬單晶體和碳單晶體以及新的復合材料。
為什么揚聲器單元有它們各自不同的聲音?
設計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既保證運動的均勻性,又消除在中高頻的共振。這是在各種揚聲器系統中都不得不作出的妥協(無質量揚聲器除外)。其他問題還有空腔共振和磁場的非線性。
均勻運動
剛性意味著來自音圈的加速度被精確地轉化為在錐盆或球頂整個表面的加速度;這樣就可以獲得平直的頻率響應,迅速的脈沖上升,低的互調失真以及聲音的透明感。
發燒友通常把這種類型的聲音描述為“速度快”,這一點令那些以客觀測量為本的工程師們感到驚諤,“中低音單元怎么可能快?因為分頻器限制了脈沖上升時間,相當于高音單元的1/5甚至1/10,這正如外交官常說的一句辭令“全面而坦誠地交換觀點”,或者說相互交換誤會。
可以說雙方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他們實際上談論的內容不同。發燒友所聽到的是均勻的錐盆運動;這個現象在測試中表現在:沒有互調失真,頻率響應平坦,干凈利落的脈沖響應。
太好了,那么何不把錐盆或球頂的剛度盡可能地做大一些?象青銅這種金屬怎么樣。它的強度不錯,又幾乎能加工成任何形狀。鐘就是用青銅制造的。但問題在于諧振,它們的回聲長達幾萬周。
答案有兩點,第一,金屬剛度大;第二,鐘釋放機械能的唯一途徑是經過空氣,由于空氣與青銅的密度相差懸殊,導致耦合不佳,空氣負載阻尼微小,因此必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期望著揚聲器單元的另一個性能:
自阻尼
我們也希望音圈能及時地制止振膜,不讓它們發出自身的音調。不幸的是,大多數剛性材料(例如金屬)幾乎沒有自阻尼,導致其長時間振動。控制此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把沉重的橡膠折環伸展到錐盆下面,并十分注意定心支片與折環材料的阻尼行為。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即使最好的KEVLAR,碳纖維或鋁振膜也至少在工作區的上段出現一個高Q值峰,必須用分頻器或濾波器加以校正。糟糕的是,這個峰一般落在3~5kHz之間,這恰恰是人耳對音染最敏感的頻率。
自阻尼可以消除染色,并且獲得放松的,自然的,不易疲勞的聲音特點。許多發燒友甚至一些評論員對于單元材料諧振的特別聲音全然不知,卻歸咎于放大器或房間的敏感性。
有些雜志推薦的2路揚聲器采用7"KEVLAR和金屬球頂高音。從技術角度看,該揚聲器在單元各自的工作區內均勻運動,但實際上要消除KEVLAR 3~5 kHz分割振動區域的能量,對分頻器而言是勉為其難。
有關此類型2路揚聲器的評論文章以大量篇幅介紹,通過反復試驗去選擇一種能夠完全發揮該揚聲器質素的放大器。事實上,音響評論員被迫去選擇一種恰好在KEVLAR單元發生分割振動的頻率段上失真極低的放大器。因為大多數發燒友和評論員對于揚聲器單元的直接聲音非常不熟悉,他們不能評價究竟有多少“KEVLAR聲”或“鋁膜聲”被保留在最后設計的系統中。
還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所有的2路KEVLAR,金屬和碳纖維揚聲器。在目前的技術工藝水平下,6.5"或7"單元不得不播放到其工作范圍的邊緣,以便在失真不太大的頻率上與高音單元接合。
如果你降低分頻點,高音單元互調失真將激增,導致在中等以及大音量下聽音時高頻劣化。如果你提升分頻點,又出現KEVLAR的分割振動,導致在較低音量時聲音前沖,大聲壓時則完全發破了。
這樣使得設計者面臨困難的選擇:或者在整個高音區粗聲;或者典型的KEVLAR前沖性,并有可能給揚聲器系統帶來狂野的聲音?,F在最好的辦法是利用4階(24dB/Oct)分頻器來糾正KEVLAR的諧振。
順便指出,我是很喜歡KEVLAR和碳纖維單元的。但是它們都很難對付,必須采用聲學和電學的手段控制住它們強烈的諧振。
如前所述,剛性錐盆有一些優點,但阻尼非常困難。另一個途徑是采用高損耗材料,傳統上是塑膠涂層紙盆,但在現代揚聲器中它們逐漸由聚丙烯所取代。這類錐盆可以靠自身阻尼,來自音圈的脈沖在振膜表面擴散時逐漸地損失能量。因而對定心支片和折環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
此類材料在測試時頻率響應相當平坦,允許使用簡單的6dB/Oct分頻器。我本人對多數聚丙烯單元興趣不大,它們在中低音量下聲音有些模糊。雖然沒有使用B&K互調失真分析儀,但我推測它們由于很軟而具有相當大的互調失真。此外,要制造一種具有完美的線性機械衰減能力的材料是極其困難的。實際上在衰減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失真。
我認為所有類似現象也出現在軟球頂高音單元上;錐盆實際上在整個頻帶分割振動,儀器測不出來是因為有強烈的阻尼掩蓋著,但人耳卻能夠分辨出來。為了克服這種主觀效應,最好的單元(Dynaudio, Scan-Speak, Vifa,Seas,Audax,Morel)都是做成復合材料,在塑料中加入二氧化硅,云母或金屬粉末,既能顯著提高剛度又能保持聚丙烯柔順的聲音特性。
空腔共振
中低音單元的防塵帽或高音單元的球頂盡管從表面上看毫無害處,但是防塵帽與磁鐵極塊之間的空間卻形成一個小共振腔。這方面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70年代初開發的KEF B110 Bextrene中低音單元(被用于BBC LS3/5a)。
這款單元可能是最早的一種商品化高質素中音單元,但它也存在好多問題,例如效率低,功率承受力不足,以1.5kHz為中心寬達一個倍頻程的響應峰(由分頻器糾正),以4.5kHz為中心的3 個高Q值峰(BBC設計的3 階分頻器只能將其略加衰減)。音響評論員把這些峰值錯誤地歸因于高音單元,它們具有很強的指向性,理應是由防塵帽共振造成的。
70年代流行的一些高音單元,包括Audax和Peerless 1"軟球頂,也在9~16kHz之間具有類似的共振峰,通過在球頂和極塊之間充填氈墊可以部分地阻尼掉。因為軟球頂的內耗要比B110的防塵帽強得多,因此共振也寬得多,而且幅度也只有1~3dB,但還是存在的,敏感的聽音者會察覺那種令人疲勞的特性。
不難想象,當年大路貨揚聲器中所使用的苯酚塑料,玻璃纖維和硬紙球頂的問題是非常糟糕的。(哎,有誰還記得BIC Venturis? Cerwin-Vega? Rectilinear? JBL L100? 我年輕時曾銷售過這些可怕的產品,等著顧客用它們試聽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
返回現在,優質的中低音和高音單元以兩種方法來躲避這個難題:北歐廠商Dynaudio, Scan-Speak, Vifa和seas采用開口式極塊組件;法國廠商Audax和Focal采用子彈頭式的極塊擴展,完全取代了防塵帽。
采用開口式極塊在傳輸線中阻尼球頂的背面波的最著名的產品包括:Dynaudio Esotec D-260, Esotec T-330D, Scan-Speak D2905/9000高音單元。它們在Sonus Faber(世霸)的Extrema 以及ProAc(貴族)Response 3揚聲器上的運用證明這一技術是很成功的。
相反,Focal T120 和T120K則在未加阻尼的空腔上使用剛性的玻璃纖維或KEVLAR內凹球頂,其工作范圍的高頻端呈現一系列高Q值峰,這是由共振腔與剛性球頂的第一次分割振動相互耦合生成的。我對于這些單元開始供應時受到的普遍稱贊感到困惑,我不喜歡它們的音色,測試數據也沒有特別之處。
然而從各個方面看,新型Focal鈦球頂T120Ti和氧化鈦球頂T120Ti-O2都十分出色,最近我在試聽采用該單元的揚聲器時感覺很好。
磁場的非線性
多數發燒友都知道揚聲器單元是電感性負載,而音圈恰恰是纏繞在鐵磁性極塊上的。但卻沒有多少人了解因此而產生的眾多問題。
假如電感值保持恒定,象空氣芯電感一樣,就不會有問題。只要用R-C網絡調整分頻器就行了。不幸的是,它是一個鐵芯電感,而且電感值還隨著音圈位置的改變而變化。
變化的電感值引起嚴重的后果,因為電感值是決定單元上端頻率落降以及聲延遲的一個重要因素。改變電感值,頻率落降和聲延遲也隨之變動。每當單元移動達到音圈線性沖程的相當比例時就會發生。以優秀的8"單元Vifa P21W0-12-08為例,線性沖程只有8mm(+-4mm)。大多數8"單元的線性沖程一般為6mm,中音單元一般為1~3mm.
播放一些超低頻就會讓電感調制的作用顯現出來,即在整個頻譜上產生互調和FM失真。這對于2路及中音分頻較低的3路系統而言是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每當你看見單元的運動時,就已經出現了大量互調和FM失真。這種聲音的聽感是怎樣的?你會發現低頻解析度有損失,但這卻可能被放大器所存在的問題遮蓋(例如輸出變壓器飽和,電源供應不足)。
解決的措施呢?Scan-Speak的SD系統和 Dynaudio的 DTL 系統用銅包敷極塊將音圈感生的渦流短路掉。仔細分析音圈電感參數可以發現這個秘密。
作為全世界最好的8"單元之一的Scan-Speak 21W/8555,其電感值為0.1mH,遠低于Vifa P21W0-20-08 的0.9mH。這兩款單元都很優秀,但如果要同時發出中頻和低頻,Scan-Speak當然能夠給出更加透明的聲音。
電感值還有一層含義,單元的高端頻率落降是由音圈的自感和機械落降共同決定的。如果你用音圈電感值和直流電阻來計算落降頻率,其值在某些單元上往往比測得的聲學落降高很多。而其他多種單元則是計算值低于測量值。原因在于音圈的自感遮蓋了機械系統的峰值。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機械系統或電系統的任何改變都將強烈地影響到頻率響應以及瞬態響應。
順便提一下,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老式動磁唱頭上。毫不奇怪,此類唱頭在透明度上要比高級動圈唱頭差得多。
以下將說明發燒友如何去尋找所喜愛的揚聲器,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猜測出廠商、評論員和你朋友們的音響喜好。
單元的類型
熟悉并掌握單元的基本特性對于聽音和對比是頗有幫助的,你可以斷定它是否屬于同類單元中的好東西。通過仔細聆聽和研究所有相關的參數,你能夠發現設計師們在解決問題時做得究竟好不好。
1 紙盆單元
最早出現在20年代末賴斯和科洛格的專利申請文件中。紙的質素可謂有天壤之別,最差的可以在廉價收音機里找到,優秀的如Scan-Speak 5"中音用于Thiel的音箱,SEAS 6.5"中低音用于Wilson WATT。這種古老的材料實際上是一種復合結構,當使用合適的塑料涂層時性能會發生顯著的改變(涂層的選擇是單元生產廠商的商業秘密)。因為紙的特性隨著濕度和時間而發生顯著變化,涂層是不可或缺的,既穩定了材料,又可改善自阻尼。
優點:
良好甚至于優秀的自阻尼,優秀的解析力和細節,平坦的響應,逐漸開始分割振動。比較容易配合低階線性相位分頻器。紙振膜的聲音要比它的測量數據所預示的好一些。
缺點:
剛度不如KEVLAR,碳纖維和金屬膜,因此缺乏靜電式的細節。聲壓級也不如其他材料。
紙的一致性沒有合成物質好,所以配對不是很精確,這就可能影響結象力,當然還取決于生產的精度和質素。即便經過了涂層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性能仍可能改變。
優質產品:
Scan-Speak 8640 5"錐盆/球頂中音,線性響應上到13kHz,失真很小,脈沖響應優秀,細節豐富。
SEAS 6.5"中低音(用于Wilson 的WATT,但可能已經過改良)。
Audax PR170M0 6.5"高效率(100dB/m)中音。
據說庫特繆勒生產的紙盆和折環質量最好,被Scan-Speak, SEAS, Vifa等廠商采用。
2 BEXTENE錐盆
這是一種由木材紙漿合成的塑料,總是要用涂層阻尼材料來控制其在15kHz的第一次諧振。它最早是由BBC于1967年開發的,作為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的材料來代替紙,以適應監聽用途。在70年代初期得到廣泛使用,當時的典型發燒音箱往往是一只8" KEF或Audax的BEXTENE中低音配合Audax 1"軟球頂高音。
來源于BBC的設計總是利用均衡使BEXTENE單元在中頻段保持平坦,最有名的單元大概就是用于LS3/5a監聽箱的KEF B110。
現在BEXTENE已經被BBC首先開發的聚丙烯取代了,聚丙烯單元頻率響應更平坦,不再需要涂層,而且由于質量減輕,效率提高了3~4dB。BEXTENE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優點:
良好的結象,解析力比多數紙盆好。
缺點:效率很低(85dB/m),強烈的染色,在不太大的聲壓突發分割振動。
優質產品:
闕如。
3 軟球頂高音
70年代初Peerless 1"軟球頂出現后,逐漸開始普及。隨后,Audax 1"高音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被英美兩國的許多設計師采用。
當80年代中期鈦、鋁球頂和Focal玻璃纖維內凹球頂出現后,這些設計就失寵了,Audax軟球頂單元被擠出發燒級市場。
過去幾年里,以Dynaudio和Scan-Speak為代表的軟球頂高音再度回潮,它們采用了新的球頂成型,新的涂敷材料以及新的設計,其表現堪與任何金屬球頂媲美。聲音的解析力和細節與最好的金屬球頂不相上下,卻沒有金屬球頂那種典型的22kHz~27kHz諧振。
優點:
固有的自阻尼和極其平坦的響應,一流的脈沖響應。自然,開放,毫無疲勞感的聲音,聆聽數字錄音時這無疑是最有價值的品質。
缺點:
老式的軟球頂聲音晦暗。功率承受力相當有限,需要18dB/Oct分頻器來減低互調失真。與金屬球頂相比,高頻發散性更差。
除了發散性這一方面,最新的設計已沒有其他上述缺陷。
優質產品:
Dynaudio Esotec D-260,Esotec T-330D, Scan-Speak D2905/9500。
4 軟球頂中音單元
試聽過AR-3,AR LST,ADS,Audax 2″,Dynaudio D-52軟球頂中音之后,發現它們把揚聲器系統搞得一塌糊涂。測量時很平坦,但聽起來聲音不透明,嚴重染色,令人疲勞。
問題之一是軟球頂中音單元的線性位移很有限(一般為1~2 mm),導致帶寬也有限,而且連500Hz分頻都不能很好地配合,只是在800~3200 Hz之間的范圍工作最佳。
第二個問題是它們容易產生側向偏移,因為沒有定心支片來協助折環使之保持線性的前后運動。
第三個問題是絲膜球頂的剛度不足以完成中頻帶的很強的功率轉換任務。
新一代的錐盆-球頂,例如5"的Scan-Speak 13M/8636, 13M/8640, Dynaudio 15W-75則是完全不同。這三種單元實際上是高精密的錐盆,而非中音球頂。它們與軟球頂唯一類似的地方是都有一個大的防塵帽,在高頻時也可起到球頂的作用。
它們明顯地具有更大的沖程,更低的失真,寬得多的頻率響應。此類單元能夠獲得真實而透明的聲音。因為它們分別采用KEVLAR、紙以及聚丙烯,以下將詳細介紹。
另一個特例是專業級的ATC 3" 球頂(帶有短號筒)。它使用了雙重定心支片,顯著降低了互調失真。其表現可謂最佳,但十分昂貴(約300美圓一只),而且需要手工挑選以便使左右聲道諧振頻率匹配。
優點;
無。也許金屬球頂中音尚有潛力,但它們對分頻器的要求很苛刻。注意:ATC單元以及錐盆-球頂不在此列。
缺點:
失真大,聲音令人疲勞,分頻點高,頻帶和功率承受力都有限。只有激光全息測量才能發現它們的缺陷。
優質產品:
ATC 3" 專業系列,與一般軟球頂截然不同,但價格卻大約貴4倍。有人認為Dynaudio的D54是最好的中音。
5 聚丙烯單元
1976年BBC開發了這種材料用來替代BEXTRENE。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自阻尼,設計恰當的聚丙烯單元無須作任何均衡,就可以在工作區獲得平坦的響應。此外,其效率一般達到88~91dB,也是一大進步。
聚丙烯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材料,因為在組裝揚聲器時它對手工處理的要求最低----唯一的困難是要找到合適的黏合劑,這個問題在80年代初就解決了。
現在,從廉價的組合音響到一流的ProAc Response 3和Hales System 2 簽名版的各種揚聲器都使用聚丙烯單元。此類單元的最終品質主要取決于錐盆的形狀以及聚丙烯配方中的添加材料。
優點:
如果設計正確,可以獲得平坦的響應,很低的聲染色,良好的脈沖響應,分頻器可以很簡單,效率高,分割振動出現緩慢。優質產品可以做到與最好的紙盆相當的透明度。
缺點:
還達不到由剛性錐盆單元和靜電單元所設定的透明度標準。由于解析力的差異,許多聚丙烯中低音不能與流行的金屬球頂高音很好地匹配。不適合做10英寸或更大的低音單元,這方面碳纖維應當會更勝任。
優質產品:
Scan-Speak 18W/8543 7″中低音(用于ProAc Response 3),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聚丙烯單元。
Dynaudio 17W-75 EXT 7″中低音(用于Hales System 2 簽名版)。
Vifa P13WH-00-08 5.5"單元是另一個優勝者,特別適合做中音或mini監聽箱用。它極其平坦的中頻與平滑的2階落降是獨一無二的。
6 金屬球頂高音
80年代中期德國在冶金技術上的進展(ELAC 和MB公司)使得薄型鈦,鋁球頂誕生,現在德國,挪威和法國有多家廠商可以供應此類單元。它們的聲音可以做到非常透明,假如設計得當其表現與靜電式揚聲器不相上下。
其缺點在于欠缺自阻尼,但鋁膜在超聲波頻段的性能要比鈦膜略勝一籌。在現階段,所有的金屬球頂高音單元都具有顯著的超聲波段峰值,其幅度從3dB(優秀的)到12dB(一般的)不等。
然而這些峰值的影響似乎并不大,因為“足智多謀”的SONY/PHILIPS早已在CD紅皮書標準中就確保了CD唱片絕不會包含任何20kHz以上的音樂信息。也許當以HI-FI為理念的超級CD實現商品化之時,我們才能獲得頻率上限至少到32kHz,解析力真正達到20~24比特的錄音。
優點:
均勻的活塞運動,設計恰當就可以產生極高解析力的透明的聲音。發散性非常好,因為金屬球頂的曲率半徑比軟球頂的大。
缺點:
可能由于超高頻的峰值與可聞頻帶內的聲音的交互調制而產生“金屬”的染色。一些早期產品功率承受力有限。當強烈過載時,在整個頻帶上出現明顯的分割振動失真。
優質產品:
Vifa D25AG-35-06 1″鋁球頂,采用開口式極塊,功率承受力很強,即使拿掉相位器,超高頻的峰值也只有3dB。Focal的新型T122Ti-O2也是非常出色的。
7 剛性單元
鋁質錐盆。 第一批用于HI-FI揚聲器的剛性單元是Jordan Watts 4"鋁質錐盆,它們是手工生產的,價格高,效率低,無法普及,在美國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現在一些英國揚聲器采用5"和7"鋁盆中低音單元,其靈敏度很低,還要分頻器加以濾波修正。
泡沫盆。 另一類以KEF B139為代表的泡沫低音單元,但其效率和功率承受力都很低,中頻有嚴重的高Q諧振。B139在1100Hz的峰值有12dB。它們在70 年代的3路和4路傳輸線揚聲器中被普遍采用。
碳纖維。 接下來一代是日本人開發的碳纖維,最早出現的是專業錄音室監聽箱12" TAD,效率很高,價格很貴(1980年時一只約300美圓)?,F在,碳纖維的價格已經降低,Vifa和Audax都有很不錯的此類產品。當然日本的產量大得多。
碳纖維單元具有真正的活塞運動,低頻和中低頻的響應十分出眾,但在頻率上端的分割振動很討厭,必須由復雜的分頻器加以修正。
盡管我不喜歡需要復雜濾波器的單元,但得承認,Vifa 8"和10" 碳纖維單元是唯一能使我確實感受到低頻的直接輻射器。
KEVLAR。KEVLAR單元于80年代中期出現在法國Focal 和德國Eton的產品線上,Eton的單元由于在兩層KEVLAR中間加入了高損耗蜂巢結構而具有優良的阻尼特性。Eton和更新的Scan-Speak KEVLAR單元分享著世界最杰出高技術揚聲器單元的美名。
在新型Scan-Speak KEVLAR單元上可以發現一個獨特而且是我們所渴望的特性,即平滑的落降。其他所有KEVLAR單元都會發生混亂的分割振動,Scan-Speak是唯一得到良好控制的,因此在平順性和透明度方面獲得明顯的改善。
復合盆。 Audax憑借一種特別的復合材料技術HD-A重新進入High-End市場。這是在丙烯酸膠體內按一定比例混合粒狀碳纖維和KEVLAR纖維制成。工廠的測試結果顯示,它結合了良好的活塞運動與最低的高頻峰值,以及平滑的高頻落降。
最近,俄國科學家實現了低成本的金剛石氣相涂層,可用于計算機磁盤上。希望Scan-Speak和其他廠商能迅速采用這一技術。
剛性單元總體的優缺點
優點:最佳的透明度,結象力和聲場再現力,精心設計的話可以達到甚或超越靜電式揚聲器的水準。效率高,聲壓級大,互調失真低。這一類單元被許多設計師視為是最先進的,而且隨著材料技術的進展,可能會有快速的進步。
缺點:老的設計在工作頻帶的上端存在嚴重的峰值,而幾乎所有單元都在高頻峰值以上出現不可控的分割振動區。這將導致長時間聆聽的疲勞以及聲場透視的壓縮感。
因為KEVLAR和碳纖維的高頻峰值無法用普通的低通濾波器改正,采用這些單元的揚聲器必須正確地設計合適的分頻器。
雖然它們可以有很大的聲壓級,但往往在突然之間發生分割振動,與放大器的削波十分類似。有些KEVLAR 和碳纖維單元需要很長的“煲機”時間(100小時以上),以便使錐盆中的纖維軟化;這是一個缺點,說明材料的力學性能不穩定。
優質產品:Scan-Speak 13M/8636 5"中音,18W/8544 7"中低音,21W/8554 8"低音。KEVLAR單元中只有它們在高頻峰值以上表現為良好的落降區。這些單元處于剛性單元技術的頂尖位置。
Audax HD-A系列的HM130Z0 5.25"中音,HM170G4 6.5"中低音,HM210Z0 8"低音都不錯。
德國Eton也值得密切關注,該廠家一直致力于在保持錐盆的剛度的同時,改進自阻尼特性的工藝研究。
評估單元的方法
我選擇揚聲器的方法似乎有些原始,我把單元放在IEC障板上進行試聽。不用分頻器,也不用箱體。聽粉紅噪聲來評估在正弦波和FFT瀑布圖測量中出現的峰值其嚴重程度如何,聽音樂來感受單元的潛在的分析力有多少。這的確需要你的耳朵訓練有素,這個聽音過程可以使你認識到分頻器需要多么復雜。
然后,我會仔細地分析MLSSA電腦測試系統的結果(使用相同的IEC障板),考察以下內容:脈沖響應;相對于頻率響應的群延遲;累積衰減頻譜瀑布圖;工作頻段內的頻率響應平坦度。
聽音與測試可以說是同等重要的,二者都只能揭示出單元真實特性的部分面貌。即使是今天最好的發燒音響系統,在5年之后也可能被發現存在嚴重的瑕疵。通過測試可以找出聲染色的問題所在,而且又恰恰是現今的音響器材無法暴露出來的。MLSSA系統有助于你解決這些問題。
一位深思熟慮的設計師應當象有名的藝匠那樣善待其作品,即便是對待從外表根本看不到的隱藏部分,也毫不吝惜地傾注全部心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