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說過,競爭意味著大家都沒有利潤,產品沒有實質性差異,而且還要掙扎求生。競爭是一場高成本的買賣,而中國手機廠商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同質化嚴重,尤其是在硬件、外觀上。
昨天努比亞Z9發布、360與酷派合資的手機品牌發布,兩個手機不約而同也都是“無邊框”手機,其中Z9更是早在年初的CES展上就開始力打“無邊框” 牌。緊接著,OPPO R7的無邊框諜照曝光,樂視手機發布無邊框手機(雖然已被大面積吐槽)……一時間,大家都在圍繞“無邊框”的噱頭進行宣傳。
可以預見的是,無邊框將在極短時間內成為手機外觀比拼的標配;到時候,手機廠商們又得重新尋找一個新噱頭了。
問題來了:為什么國內手機廠商經常陷入這種無休止的跟風炒作?無論是現在的無邊框還是之前的2K高清、超薄、大屏,這些為了競爭而競爭從而被“創造”出來的產品,除了成為企業的營銷手段之外,是否能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
無邊框怎么就成了噱頭?
“無邊框”是一種趨勢,能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增加屏占比,成為最近手機廠商宣傳的最大噱頭。自從2014年夏普推出一款近乎無邊框設計的手機—— AQUOS Crystal之后,國內手機廠商馬上跟隨政策出來PPO、vivo、努比亞、360、樂視紛紛宣布推出無邊框手機,諜照頻頻曝光,甚至亮出了無邊框專利。
其實,由于目前手機液晶屏的特性所致,現在被推出的無邊框手機們大多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無邊框”:因為現在絕大多數手機屏幕采用了液晶屏,需要進行邊框封膠;另外,觸控層也對邊框也有所依賴。
因而,廠商們多是通過兩種方式達到無邊框的效果:一是采用極窄邊框的液晶屏幕配合玻璃面板的折射原理,讓手機屏幕看起來像是沒有邊框,比如夏普的 AQUOS Crystal,努比亞Z9也是類似,通過aRC技術,將液晶顯示面板中不可避免的封邊進行視覺隱藏,為有邊的LCD帶來了無邊的視覺效果;另外一個是通過縮小邊框寬度,實現ID設計無邊,比如樂視,但這已經被業內吐槽得體無完膚:樂視通過將手機左右邊框做成全黑、玻璃面板懸浮于手機中框,做到息屏無邊框,因而當手機屏幕點亮后是無邊框的,但一使用APP,“無邊框”立刻成了一個笑話。
無邊框設計可以解決用戶要求大屏幕與便攜性的矛盾。但是無邊框設計技術難度高,成本問題更不容小覷。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向網易科技表示,“至于無邊框是否真的比超窄邊框帶來更好的體驗,其實未必?!?/p>
TMT行業資深分析師曾韜對此則認為,“無邊框設計的炒作側面說明了手機產品參數過剩,性能已經非常成熟?!?/p>
經過硬件參數的比拼,手機產品同質化嚴重,很難實現差異化。通常都是一家出來大屏,緊跟著一窩蜂都是大屏;一家推出超薄手機,立馬記錄會被刷新,每家都想占領硬件素質上的制高點。有人甚至戲稱,手機廠商已經淪為了硬件組裝廠。
對此,一位不愿署名的手機廠商人士向網易科技表示,終端廠商確實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硬件和外觀同質化太嚴重,只能找一些差異化的點來做宣傳,吸引消費者。比如2K高清屏幕、無邊框。但這些所謂的差異化也會很快被效仿,又走上同質化的道路。”
背后:創新缺乏
手機的發展何以出現這種情況?對此,王艷輝認為原因是“一樣的OS、一樣的零部件供應商,要想在手機上做出創新是在太難。大陸手機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力?!?/p>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廠商多是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有些手機廠商擁有著自己的ROM,比如魅族的Flyme、華為的EMUI、錘子的 Smartisan OS、OPPO的Color OS、小米的MIUI等等。不過,正如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所說,現在大多數的ROM都把自己做成iOS,風格逐漸蘋果化。
在硬件供應鏈上,很難像三星一樣從屏幕到處理器、攝像頭、內存都可以自己生產。憑借在這些關鍵技術及部件的自主權,三星可以在手機產品的研發、供應和價格方面占有優勢,可以將部件首先應用在自身品牌產品,第一時間贏得新市場。三星的S6 edge獨特的雙曲面屏就展示了其在垂直產業鏈上的掌控優勢。
“大陸廠商缺乏三星強大的獨家供應鏈支持,也沒有蘋果軟硬件一體化設計的優勢,真正創新很難?!蓖跗G輝表示。
據了解,3000-4000元一直是國產手機死亡區,或者說是蘋果和三星主導的天下。據國際調研機構GFK發布的數據顯示,在3000-3500價位的產品中,三星以49.1%居首,蘋果以29.4%排在第二位。
如何突破?
曾韜將手機的功能分為三類:一類是功能性的,可以打電話、上網、發短信,這屬于落后保守狹隘的掛念;另外一類是手機性能的提升,上網快、屏幕大,是屬于體驗階段;還有一類是情感需求,像蘋果這樣的品牌,讓人拿在手機就感到有范兒。這也對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產品越滿足低層次需求,價值越低;越滿足高層次需求,價值也就越高,溢價也就越高。技術很容易抄襲,但是情懷這種東西不容易抄襲?!痹w認為。
在華為P8發布會上,余承東不再像之前那樣羅列參數配置,而是通過用戶體驗來展示手機特色。余承東認為2015年是手機格局之年,華為和三星、蘋果的最大差距在品牌。事實上,在品牌建設上,華為算是國內手機廠商走的比較快的,在3000-4000元中高端市場已經占有了一席之位。
除了品牌打造之外,抓住用戶痛點也是形成差異化的有效方式。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用戶體驗最大的痛點就是續航的問題,在電池技術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手機廠商可以通過快速充電或是無線充電技術來解決續航的難題。據了解,三星S6和S6 edge內置了無線充電模塊,接觸標準無線充電底座即可隨時補充電力,而且在緊急狀態下,用快速充電器僅僅10分鐘的就能達到4小時的使用時間;而在昨天鑒賞會上,雷軍也宣布小米Note頂配版使用快充2.0 9V 1.2A并行充電技術,一小時充電約70%。與之類似、使用快速充電的還有新MOTO X等產品。
而隨著傳感器微型化的發展,未來智能手機將會加入更多傳感器,讓智能手機更加智能和安全;例如通過傳感器可以使手機追蹤心率和情緒狀態,當你傷心時,手機會自動開始播放一些歡快的音樂環節情緒。此外,隨著柔性顯示屏技術的成熟未來的手機可實現定制化、個性化;智能語音技術的加入將降低智能設備操作的要求、節省人機互動的時間。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