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互聯網+”大數據看精準醫療健康發展
精準醫療離不開基因科學的創新,同時近年來逐漸興起的大數據技術是決定精準醫療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包括數據采集、數據聯通、數據計算和分析等多個方面,依靠原有的互聯網技術尚不能實現這些功能。
經過近半個世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規模和處理能力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盎ヂ摼W+”時代是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DT)的時代,而如何更好地獲取和使用數據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通過比較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時代和DT時代的特征,可以發現兩者的差異集中體現在它們對生產力所產生的影響。
IT時代的生產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其中硬件需要采購,投入成本大,運維難度高,而軟件是生產知識的具體化,更新周期比較長。這樣容易使得資金雄厚的企業形成壟斷,不利于知識創新和行業發展。另外,IT時代是信息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雖然在該階段知識通過軟件實現流程化,但是存在封閉、分散、數量有限等諸多弊端。
DT時代則是信息經濟發展的更高級階段,同時業務類型逐漸由數據驅動向數據開發轉變。數據時代的工具突出表現為“云計算”和“大數據”,其中“云計算”具有規模化和專業化優勢,提供強大的數據計算能力,而且升級速度快、使用門檻低,而“大數據”在處理規模、生成速度、提供價值等方面同樣具有明顯優勢。
在醫藥研究開發領域,醫療大數據通過對各方面醫療衛生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促使針對患者甚至普通公眾的行為和情緒測量成為可能,并根據其特點和習慣進行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
在疾病診療領域,一是通過健康云平臺對每個居民進行健康數據采集,居民可以隨時查閱,了解自身健康程度。二是提供專業的在線專家咨詢系統,由專家對居民健康程度做出診斷,提醒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避免高?;颊咿D為慢性病患者,避免慢性病患者病情惡化,減輕個人和醫保負擔,實現疾病科學管理。三是基于大型數據集(例如基因組數據)的分析,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醫療方案。
在公共衛生領域,大數據可以連續整合和分析公共衛生數據,提高疾病預報和預警能力,防止疫情爆發。公共衛生部門則可以通過覆蓋區域的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和居民健康信息數據庫,快速檢測傳染病。
二、從“互聯網+”新組織形式看精準醫療健康發展
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數據逐漸成為一種新生產要素,組織形式呈現出精細化、社會化和協同化的發展趨勢,以更好地適應數據分享和分析的需要。精細化體現為消費者選擇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能夠充分挖掘網絡的長尾效應;社會化體現為互聯網參與主體的不斷增加,以及大規模協作效應的愈加普遍;協同化則體現為一種協作前提下的分工模式,而不是傳統的分工前提下的合作模式。
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化通過促進群體間協作,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同時,互聯網平臺涉及多方參與,用戶可以在不同平臺間進行選擇,促使醫院間競爭更加充分、服務創新更加豐富,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競爭的醫療生態。互聯網本身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中國精準醫療的發展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外部環境的諸多挑戰。同時由于醫療服務本身的特征,該領域存在行業標準制定難、商業模式界定難、服務效果評價難等問題。
三、從“互聯網+”新交易模式看精準醫療健康發展
建立一體化的智慧醫院使醫生參與到精準醫療的網絡當中,能夠通過各種智能終端和設備提高醫生工作效率,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和方法,從傳統的粗放式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通過智能篩選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分流患者前往基層醫院就醫,防止醫療資源和患者向三級醫院過度集中。
在掛號預約環節,患者可以進行網上掛號,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同時,醫院可以根據患者預約的需求情況,對不同科室的醫生進行提前調配,從而大大降低患者掛號的等待時間。
在繳費環節,網絡支付方式再加上醫保實時結算功能,能夠避免患者排隊繳費的麻煩。
在查取檢驗報告環節,患者可以直接在手機終端查看報告,無需前往醫院進行打印。醫療聯合體內醫療機構間建立檢查檢驗結果實時查閱、互認共享,各個醫院之間可以利用遠程會診、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數據進行科研分析。同時,醫療聯合體內的縣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也可實現信息共享,快速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
-
數據驅動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9瀏覽量
12387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799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3文章
225瀏覽量
32562
原文標題:“互聯網+”精準醫療健康的創新發展
文章出處:【微信號:tyutcsplab,微信公眾號:智能感知與物聯網技術研究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