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與ARM陣營發展大事記
英特爾在CES2009上展示了基于Menlow平臺的MID(無線互聯網設備)樣機,其Silverthorne的功耗雖說比英特爾前一代移動處理器降低了10倍,但是仍為1W。
2月英特爾和諾基亞正式對外宣布將聯手推出新的移動操作系統——MeeGo。采用Linux架構,并可以擴展到包括智能手機、上網本、聯網TV、以及桌面電腦上。
5月英特爾公司發布了智能手機版凌動芯片:凌動Z6處理器系列。該芯片開發代碼叫“Moorestown”,可用于iPad這類平板電腦,英特爾公司稱Z6最突出的特色是其節電功能。
2010年英特爾IDF信息技術峰會上,英特爾公布為上網本和消費類筆記本電腦打造的應用商店AppUpSM 中心正式上線。
Sandy Bridge-EP:
采用32nm工藝,每個處理器將有8個內核和16個線程。
安騰處理器:
時任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總經理施浩德宣布下一代安騰處理器(代號為“Poulson”)將于2012年推出。
英特爾凌動Z670處理器:
代號為“Oak Trail”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設計。
英特爾AppUpSM
中心:
2011年IDF,英特爾公司宣布就英特爾AppUpSM中心和英特爾AppUpSM開發人員計劃在中國達成新合作。
MeeGo:
諾基亞對MeeGo失去信心并轉投微軟懷抱,英特爾反而加大了對MeeGo的投入。
平板電腦:
英特爾凌動Z670,這個平臺是英特爾2011年IDF重點介紹的產品,為平板電腦設計。支持Win7、安卓和MeeGo三個操作系統。
凌動
Medfield處理器:
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產品,支持安卓系統。
Ivy Bridge
處理器:
針對超級本和Win8的產品。
超級本:
超極本是2011下半年英特爾提出的一種PC概念,2012年作為重點推出。
10月,谷歌旗下Android操作系統發布2.0(Eclair 松餅)版本。
蘋果iPhone全年出貨量達2510萬部,比2008年增加82%。
4月,蘋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Pad系列產品,搭載A4處理器。
6月,蘋果公司發布iPhone4。
ARM公司宣布再推出三款Cortex架構處理器產品設計,三款產品的代號分別為:Eagle,Heron以及Merlin。
高通先后推出Snapdragon第二代、第三代處理器,并宣布開發代號“環蛇”第四代移動處理器:該系列處理器全部采用最為強勁的28納米工藝制造
12月,蘋果實際銷售過的應用已超40萬。
到2010年底,平板設備全球總出貨量將接近1700萬臺 ,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02億,同比增長71%。其中,iPhone第1季其銷售量超過300萬臺,第2季超過400萬臺,第3季更超過700萬臺銷售量,2010年全年銷售逼近1500萬臺。另外,約有6900萬部智能手機采用了Android操作系統。
2月,谷歌于美國加州山景城舉辦發布會,宣布Android 3.0 Honeycomb正式發布。
3月,蘋果公司推出iPad2系列產品,搭載A5處理器。
6月,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序數量超過50萬,其中付費應用占比達63%,均價為3.64美元。
7月,蘋果AppStore中國區應用數量達到41萬。AndroidMarket中國區的應用數量增長到21萬。
8月,蘋果公司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全球市值最大企業,市值約3372億美元。
10月蘋果公司推出iPhone4s,搭載ios5和新服務icloud,其采用了A5雙核處理器,增加了Siri語音助手等新功能。
谷歌和三星召開發布會,發布代號為“冰激凌三明治”的谷歌Android 4.0系統及三星GALAXY Nexus智能手機。
2011年平板的總出貨量高達7270萬臺,帶來了25.5%的移動PC市場增長,年增長率則為256%,發展速度迅猛。2011年采用ARM處理器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大概為5990萬臺,年增速高達211%;
2011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4.914億部,三星智能手機以9400萬部的出貨量成為全球第一,2011年全球個人電腦的發貨量為4.146億部,智能手機首次超過了個人電腦。在蘋果推出iPhone4S后,第四季度該公司奪回了市場的領先地位,iPhone以3700萬部的出貨量名列榜首。
1月,谷歌Android Market應用總數突破40萬,數量較8個月前翻番。
3月,蘋果公司推出The new iPad,采用了AppleA5X雙核1GHz的主頻處理器。
蘋果宣布App Store的應用程序下載量已突破250 億。第250億次下載的應用程序由中國青島的傅春莉女士下載。
4月10日,蘋果股價在早盤的交易中觸及644美元,按此價格計算,蘋果市值為6004億美元。自今年初以來,蘋果股價已經上漲了59%。
英特爾的云計算藍圖
智能終端市場前景堪憂,超級本前途難料,云計算成為英特爾未來最有增長潛力的業務領域。
本刊記者 馮海超
對比IDF2011和IDF2012,英特爾幾條戰線中最有成效的要屬云計算。經過幾年的發展,英特爾初步完成了從云構建計劃到開放數據中心聯盟的整體布局。
事實上英特爾作為一家最底層核心硬件——CPU的提供商,要說它有會有什么完整的,面向最終用戶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實在讓人難以相信。然而通過開放數據中心聯盟(ODCA)了解用戶的未來需求,再通過云構建計劃(Cloud Builders )的廠商伙伴來滿足用戶需求,英特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了自己的云計算藍圖。在這個系統中,作為廠商和用戶之間的橋梁和一家芯片級平臺的供應商,英特爾在云時代扮演比以往都更加重要的角色。
評論